• 上行下效
  • 上行下效

注音:

ㄕㄤˋ ㄒ|ㄥˊ ㄒ|ㄚˋ ㄒ|ㄠˋ

漢語拼音:

shàng xíng xià xiào

釋義:

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#語本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八.三教》。

典源:

#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八.三教》1>教者,何謂也?教者,效也。上為之,下效之。民有質樸,不教而成。故《孝經》曰:「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。」《論語》曰:「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」《尚書》曰:「以教祗德。」《詩》云:「爾之教矣,欲民斯效。」〔注解〕(1)典故或見於《春秋元命苞》。〔參考資料〕《春秋元命苞》(據《太平御覽.卷三六○.人事部一.敘人》引)天人同度,正法相授。天垂文象,人行其事謂之教。教之為言效也,上為下效,道之始也。

典故說明:

 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,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。在東漢章帝時,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、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。會後,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《白虎通》一書。〈三教篇〉指出「夏人之王教以忠」、「殷人之王教以敬」、「周人之王教以文」。並強調「教」,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,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,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。所以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等經書都指出「教」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。《詩經》則更明確的說到,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,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。後來「上行下效」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,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 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《說苑》一書裡,〈君道〉篇剛好載錄一則故事可以參考。春秋齊景公,有一次設宴招待文武百官,散席之後,大家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。每當齊景公射出一箭,即使沒有射中箭靶,群臣們都仍然高聲喝采,稱讚齊景公箭法如神。但是齊景公一點也不快樂,並且感到納悶,於是就詢問弦章,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。弦章說:「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,而古人曾說,國君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,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、穿什麼;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,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,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。」這則故事中蘊含了「上行下效」的意思,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。

書證:

01.唐.白居易〈策林二.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〉:「所謂上開一源,下生百端者也。豈直若此而已哉?蓋亦君好則臣為,上行則下效;故上苟好奢,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焉。」02.《舊唐書.卷一九○.文苑列傳中.賈曾》:「上行下效,淫俗將成,敗國亂人,實由茲起。」03.《朱子語類.卷一六.大學三.傳十章釋治國平天下》:「味道問『平天下在治其國」。曰:『此節見得上行而下效,又見得上下雖殊而心則一。』」04.《元史.卷九七.食貨志五》:「提舉司雖以榷茶為名,其實不能專散據賣引之任,不過為運司官吏營辦資財而已。上行下效,勢所必然。」05.《鏡花緣.第五二回》:「及周昭王南征之後,禮失樂微,上行下效,故敗檢失身之人,必先廢其禮。」

用法說明:

【語義說明】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,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。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教育感化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當父母的若不知節儉,兒女就會上行下效,放縱無度。<02>在上位者若是行為不端,往往就會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。<03>自從新經理上任以後,勤勉自勵,同仁上行下效,工作績效大增。<04>長輩賭博鬥牌,晚輩耳濡目染,自然也成為賭徒,這就叫上行下效。<05>如果一個社會總是你爭我奪,於是上行下效,風俗必然敗壞,道德必然淪喪。<06>上級主管只講門面排場,下屬當然跟著擺闊氣,於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風。

近義:

風行草偃

參考語詞:

上為下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