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名不虛傳
  • 名不虚传

注音:

ㄇ|ㄥˊ ㄅㄨˋ ㄒㄩ ㄔㄨㄢˊ

漢語拼音:

míng bù xū chuán

釋義:

名聲與實際相符,而非徒有虛名。※◎語或本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列傳》。△「名副其實」

典源:

※◎1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傳》太史公1>曰:「吾嘗過薛2>,其俗閭里3>率多暴桀子弟,與鄒、魯4>殊。問其故,曰:『孟嘗君5>招致天下任俠,姦人入薛中,蓋六萬餘家矣。』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,名不虛矣。」〔注解〕(1)太史公:指司馬遷(西元前145∼前86),字子長,西漢時人。生於龍門,年輕時遊歷宇內,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,並承遺命著述。因辯護李陵降匈奴事,觸怒武帝下獄,受腐刑。後為中書令,完成《史記》,為紀傳體之祖,亦為通史著作之祖。(2)薛:春秋時國名,地約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南。(3)閭里:鄉里。(4)鄒、魯:鄒,春秋時邾國,地約在今山東省鄒縣,戰國時改為鄒,為楚所滅。魯,周朝天子分封的諸侯國之一,地約在今山東省滋陽縣、江蘇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,以曲阜為國都,後為楚國所滅。(5)孟嘗君:指田文,戰國時齊之公族,生卒年不詳。相齊,封於薛,孟嘗君為其稱號。好養賢士,食客數千人。※◎2《史記.卷一二四.遊俠列傳.序》自秦以前,匹夫之俠,湮滅不見,余甚恨之。以余所聞,漢興有朱家、田仲、王公、劇孟、郭解之徒,雖時扞當世之文罔,然其私義廉絜退讓,有足稱者。名不虛立,士不虛附。

典故說明:

「名不虛傳」原作「名不虛」。戰國時,齊國公子孟嘗君愛好養士,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。在他擔任上卿時,受封古代薛國之地,約在今山東省滕縣附近。司馬遷在撰寫《史記》時,曾在孟嘗君的傳記後寫下自己的看法。他說自己曾經到過薛地,發現這個地方的人比較凶悍、殘暴,和附近鄒、魯地方的人不一樣。問了人,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孟嘗君喜歡養士,許多人慕名而來,移居的人數約有六萬多戶,結果使得薛地龍蛇雜處。可見他果真是與傳說中愛好賓客的名聲相符,司馬遷因此說「名不虛矣」!典源又見《史記.卷一二四.遊俠傳.序》,內容則是表述自漢朝建立以來,有不少知名的俠義之士,像朱家、田仲、王公等人,他們雖然經常違背法律的規範,但因為廉節、有義氣,又懂得謙讓,因而贏得世人的稱頌,絕非空有其名,所以值得為他們立傳。文中也用了「名不虛立」之語。後來「名不虛傳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指名聲與實際相符,而非徒有虛名。

書證:

01.宋.華岳〈白面渡〉詩:「繫舡白面問溪翁,名不虛傳說未通。只恐當年溪上女,浣紗時節懶勻紅。」02.《初刻拍案驚奇.卷六》:「果然標緻,名不虛傳!幾時再得見見,看個仔細便好。」03.《紅樓夢.第二八回》:「寶玉聽說,不覺欣然跌足,笑道:『有幸!有幸!果然名不虛傳。』」04.《蕩寇志.第五五回》:「花榮那廝端的好箭,名不虛傳。此人不除,將來陣上好生不便。」05.《三俠五義.第八五回》:「怪不得人稱翻江鼠,果然水勢精通,名不虛傳!」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.第四五回》:「久聞揚州的鹽商闊綽,今日到了此地,方才知道是名不虛傳。」

用法說明:

【語義說明】名聲與實際相符,而非徒有虛名。褒義。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名實相符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故宮博物院果真是名不虛傳的文化寶庫。<02>阿里山雲海為臺灣名景之首,真是名不虛傳。<03>久聞她的琴藝非凡,今日親自聆聽,果真名不虛傳。<04>久聞「桂林山水甲天下」,今到桂林一遊,果然名不虛傳。<05>這家餐館口碑甚佳,今日前來飽餐一頓,果然是名不虛傳。<06>眼前的一座座冰雕,巧奪天工,北海道雪祭確實名不虛傳。<07>這座峽谷的風光,名聞遐邇,今日來遊,氣勢磅薄,果然名不虛傳。<08>雲門舞集的舞藝出神入化,今天親眼目睹,果然名不虛傳,讓人佩服。<09>金門高粱酒名聞遐邇,我就只飲一小杯,已覺香氣撲鼻,味道醇正,的確是名不虛傳。

近義:

名下無虛 名副其實

反義:

名不副實 有名無實 名過其實 徒有其名

參考語詞:

名不虛立 名不虛行 名不虛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