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畏首畏尾
  • 畏首畏尾

注音:

ㄨㄟˋ ㄕㄡˇ ㄨㄟˋ ㄨㄟˇ

漢語拼音:

wèi shǒu wèi wěi

釋義:

前也畏懼,後也畏懼。語出《左傳.文公十七年》。後用「畏首畏尾」形容疑慮顧忌,膽小怕事。△「左顧右盼」、「鹿死不擇音」、「鋌而走險」

典源:

《左傳.文公十七年》晉侯不見鄭伯,以為貳於楚也。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,以告趙宣子,曰:「寡君即位三年,……十五年五月,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。往年正月,燭之武往朝夷也。八月,寡君又往朝。以陳、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,則敝邑之故也。雖敝邑之事君,何以不免?在位之中,一朝于襄,而再見于君。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,雖我小國,則蔑以過之矣。今大國曰:『爾未逞1>吾志。』敝邑有亡2>,無以加焉。古人有言曰:『畏首畏尾,身其餘幾?』又曰:『鹿死不擇音3>。』小國之事4>大國也,德,則5>其人也;不德,則其鹿也,鋌而走險6>,急何能擇?命之罔極,亦知亡矣……。」〔注解〕(1)逞:滿足。(2)亡:音ㄨㄤˊ,滅亡。(3)鹿死不擇音:此句指鄭國如果再受晉國威逼,也許會投靠別國。就像被獵人追趕著的鹿一樣,為了活命,匆忙中就不選擇庇護之所。音,通「蔭」。(4)事:侍奉。(5)則:效法。(6)鋌而走險: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。見「鋌而走險」。

典故說明:

據《左傳.文公十七年》載,在春秋時代晉、楚兩國爭相當諸侯的盟主,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,卻不見鄭國來參加,因此懷疑鄭國有二心。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:我國雖小,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,盡了最大的誠意,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,那麼只有走上亡國的下場了。現在我國的處境是前頭也怕,後頭也怕。既害怕楚國來攻,又擔心晉國來犯,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,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,為了逃命,匆忙之間,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。如果晉國過分威逼,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,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,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,或倒向楚國。後來「畏首畏尾」演變為成語,用來形容疑慮顧忌,膽小怕事。

書證:

01.《左傳.文公十七年》:「古人有言:『畏首畏尾,身其餘幾。』」(源)02.《淮南子.說林》:「皮將弗睹,毛將何顧?畏首畏尾,身凡有幾?」03.《晉書.卷一○八.慕容廆載記》:「孤軍輕進,不足使勒畏首畏尾,則懷舊之士欲為內應,無由自發故也。」04.《魏書.卷九六.司馬叡等傳》:「史臣曰:『……司馬叡之竄江表,竊魁帥之名,無君長之實,跼天蹐地,畏首畏尾,對之李雄,各一方小盜,其孫皓之不若矣。』」05.《隋書.卷七○.楊玄感等傳》:「史臣曰:『……賞不可以有功求,刑不可以無罪免,畏首畏尾,進退維谷。』」06.《朱子語類.卷二九.論語.公冶長下》:「若今人恁地畏首畏尾,瞻前顧後,粘手惹腳,如何做得事成!」07.《蕩寇志.第二一回》:「軍師往日用兵,怕那個來!今日為何一遇天彪匹夫,卻這般畏首畏尾?」08.《鏡花緣.第八四回》:「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,最是高興,從不畏首畏尾;剛才聽了這些不入耳之言,不但興致索然,連頭都要疼了。」

用法說明:

【語義說明】形容疑慮顧忌,膽小怕事。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顧忌畏縮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他遇事畏首畏尾,難堪大任。<02>他那畏首畏尾的個性,讓他錯失了許多良機。<03>你做事過分謹慎了,變得畏首畏尾,毫無魄力。<04>你是不是出了什麼事?怎麼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?<05>你既然問心無愧,就該向大家解釋清楚,不要畏首畏尾。<06>開創事業充滿挑戰,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畏首畏尾地不敢行動。<07>我們要的是剛毅果斷的男子漢,而不是像你這樣畏首畏尾的懦夫。<08>教育學生既要他們虛心學習,也要他們敢於創新,不要畏首畏尾。<09>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計畫和勇往直前的精神,何必瞻前顧後,畏首畏尾呢?<10>我就是信任你,才把任務託付給你。你就放手一搏,不要畏首畏尾,故步自封。

近義:

左顧右盼 畏葸不前 猶豫不決 縮手縮腳 瞻前顧後

反義:

一往直前 勇往直前 挺身而出 敢作敢為 無所畏懼

參考語詞:

畏頭畏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