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廬山真面
  • 庐山真面

注音:

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|ㄢˋ

漢語拼音:

lú shān zhēn miàn

釋義:

義參「廬山真面目」。見「廬山真面目」條。

典源:

此處所列為「廬山真面目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宋.蘇軾〈題西林壁〉詩(據《蘇東坡全集.前集.卷二三》引)橫看成嶺1>側成峰2>,遠近高低無一同。不識廬山3>真面目,只緣4>身在此山中〔注解〕(1)嶺:相連的山。(2)峰:高而尖的山頭。(3)廬山: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。三面臨水,西臨陸地,萬壑千巖,煙雲瀰漫。中有白鹿洞、墨池、玉淵等名勝,西北有牯嶺,為避暑勝地。相傳周武王時,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,後登仙而去,徒留空廬而得名;一說以廬江得名。(4)緣:因為。

典故說明:

此處所列為「廬山真面目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廬山三面臨水,煙雲瀰漫,千巖萬壑,氣象萬千,人在山中,難以窺得全面真貌。因此,宋代文人蘇軾有一首〈題西林壁〉詩,即是描寫廬山的奇景。前兩句寫出了廬山群峰的千變萬化,橫看是連綿不絕的山嶺,側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。隨著觀看山嶺位置高、低、遠、近的不同,看到的景色也隨之而異。後兩句則描述在廬山中,根本無法看清整個廬山的全貌。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,往往無法看清它的真相,暗喻「當局者迷」的意涵。後來「廬山真面目」就被用來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。如《野叟曝言.第四七回》:「善作詩兮只一家,真屬夫子自道;待野拙細細解出,方見廬山真面目也!」

書證:

01.《後漢演義.第八一回》:「當下攬袖近前,替她拂拭,一經去垢,露出廬山真面,端的是桃腮杏臉,妖艷絕倫。」02.清.楊倫《杜詩鏡銓.自序》:「今之杜詩,汩於謬解,多有詩義本明,因解而晦,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見廬山真面。」

參考語詞:

廬山真面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