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羞惱成怒
  • 羞恼成怒

注音:

ㄒ|ㄡ ㄋㄠˇ ㄔㄥˊ ㄋㄨˋ

漢語拼音:

xiū nǎo chéng nù

釋義:

義參「惱羞成怒」。見「惱羞成怒」條。

典源:

此處所列為「惱羞成怒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※《兒女英雄傳.第一六回》安老爺便研得墨濃,蘸得筆飽,手下一面寫,口裡一面說道:「九兄,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,須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。」因寫了一行,給大家看,……安老爺又道:「你大家道他這仇人是誰?真算得個天大、地大、稀大,無大不大的大腳色。」因又寫了幾個字,指給眾人看,道:「便是這個人!」鄧九公道:「喲哎!他怎的會惹著這位太歲去,合他結起仇來?」安老爺道:「他父親合那人,是個親臨上司,屬員怎生敢去合他結仇?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。」說著又寫了兩句,指道:「便是這等一個情節。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、尚氣節的人,不同那趨炎附勢1>的世俗庸流2>。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,更兼他那位賢郎3>又是如此如此,任他那上司的百般牢籠4>,這事他絕不吐口5>應許。那一個老羞成怒,就假公濟私6>,把他參革,拿問在監,因此一口暗氣而亡。那姑娘既痛他父親的含冤,更痛那冤由自己而起,這便是他誓死報仇的根子。」〔注解〕(1)趨炎附勢:比喻依附權勢。見「趨炎附勢」。(2)庸流:平庸無能的人。(3)賢郎:對他人兒子的敬稱。(4)牢籠:籠絡。(5)吐口:透露口風。(6)假公濟私:假借公家的名義以謀取個人私利。見「假公濟私」。

典故說明:

此處所列為「惱羞成怒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惱羞成怒」原作「老羞成怒」。每個人皆有羞恥之心,有的人感到難為情時,會設法改正錯誤,除去羞恥之處;有的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,反而發怒來掩蓋自己的羞恥,指責他人,這種情形便是「惱羞成怒」。《兒女英雄傳.第一六回》敘述安老爺為眾人解釋十三妹為何要報父仇,十三妹的父親原本在朝為官,他的上司想讓自己的兒子娶十三妹為妻,但十三妹的父親是個尚氣節的人,平日不喜歡其上司趨炎附勢的作法,因此不肯答應,上司見自己被拒絕,便老羞成怒,藉公務之便,彈劾十三妹之父,將他下獄害死。文中的「老羞成怒」,與「惱怒成怒」的意思相同,都是極為羞惱,轉而發怒恨人。後來「惱羞成怒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因羞愧到極點而惱恨發怒。出現「惱羞成怒」的書證如《三俠五義.第七回》:「當時被小婦人連嚷帶罵,他才走了。誰知他惱羞成怒,在縣告了,說他兄弟死的不明,要開棺檢驗。」

書證:

01.《程乙本紅樓夢.第七一回》:「這婆子一則喫了酒,二則被這ㄚ頭揭著弊病,便羞惱成怒了。」

參考語詞:

惱羞成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