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鹿死誰手
  • 鹿死谁手

注音:

ㄌㄨˋ ㄙˇ ㄕㄨㄟˊ ㄕㄡˇ

漢語拼音:

lù sǐ shuí shǒu

釋義:

誰,文言音讀ㄕㄨㄟˊ,一般口語讀為ㄕㄟˊ。「鹿死誰手」本意為以追逐野鹿比喻誰能奪得天下。鹿為古代狩獵之主獵物,比喻政權。後多用於競爭比賽,誰能獲勝。語出《晉書.卷一○五.石勒載記》。

典源:

#《晉書.卷一○五.石勒載記》勒因饗高句麗、宇文屋孤使,酒酣,謂徐光曰:「朕方自古開基何等主也?」對曰:「陛下神武籌略邁于高皇,雄藝卓犖超絕魏祖,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,其軒轅之亞乎!」勒笑曰:「人豈不自知,卿言亦以太過。朕1>若逢高皇2>,當北面3>而事之,與韓、彭4>競鞭而爭先5>耳。脫6>遇光武7>,當並驅于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,如日月皎然,終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馬仲達父子,欺他孤兒寡婦,狐媚以取天下也。朕當在二劉之間耳,軒轅豈所擬乎!」其群臣皆頓首稱萬歲。〔注解〕(1)朕:皇帝的自稱。(2)高皇:指漢高祖劉邦(西元前247∼前195),字季,沛縣豐邑人,漢代開國之君。劉氏先項羽入關中,降秦王嬰,項羽封劉為漢王。後劉邦定三秦,俟時機成熟,滅羽而有天下,國號漢,定都於長安。在位十二年崩。(3)北面: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,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身分。(4)韓、彭:指韓信、彭越。韓信(?∼西元前196),西漢淮陰人,助漢高祖定天下,封為齊王,後徙封楚王,高祖熒欋背叛,擒置咸陽,降封淮陰侯,終為呂后所殺。彭越(?∼西元前196),字仲,西漢昌邑人。佐高祖定天下,封梁王。後因人告他謀反而被殺,並誅三族。(5)競鞭而爭先:競相驅馬爭先。(6)脫:假如。(7)光武:指漢光武帝劉秀。新朝王莽末年,起兵反對王莽,統一天下,定都洛陽,重新恢復漢室政權,為漢朝中興之主。〔參考資料〕另可參考:北魏.崔鴻《十六國春秋.後趙錄》( 據《太平御覽.卷一二○.偏霸部.石勒》引)

典故說明:

東晉時,北方有五個少數民族起而獨立,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,史稱「五胡十六國」,其中氐族的前秦和羯族的後趙國勢最強。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是個有野心也有才幹的人,建立不少豐功偉業,將國家治理得很好。有一次,他在宴請外國使節的餐會上,很得意地問大臣徐光說:「我的功績可以和歷史上哪位開國君主相比?」徐光說:「陛下您比漢朝的劉邦、曹魏的曹操還要神勇能幹,自夏商周以來無人能比,只在黃帝之下而已!」石勒聽了笑著說:「你把我說得太好了吧!我若遇到劉邦,必定忠心侍奉他,與韓信、彭越等一起替他打天下。如果遇到光武帝劉秀,就會和他爭天下,那時誰會輸贏還不知道呢!」石勒用「未知鹿死誰手」表示他有與劉秀競爭的自信。「鹿」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,多用以比喻政權。在《史記.卷九二.淮陰侯列傳》裡就有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」的說法,表示秦失去了政權,群雄起而相爭。因此「未知鹿死誰手」指天下會落在誰的手裡還不一定。後來「鹿死誰手」被用來比喻競爭比賽,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。

書證:

01.《晉書.卷一○五.石勒載記》:「朕若逢高皇,當北面而事之,與韓、彭競鞭而爭先耳。脫遇光武,當並驅于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」(源)02.明.張岱《瑯嬛文集.卷三.與胡季望》:「弟且攜家製雪芽,與兄茗戰,並驅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也。」03.《幼學瓊林.卷四.鳥獸類》:「勝負未分,不知鹿死誰手。04.《隋唐演義.第五二回》:「天下擾攘,未知鹿死誰手,明公何出此言?」05.《精忠岳傳.第二二回》:「不要說是二帝無道,現今被兀朮擄去,天下無主,人民離亂,未知鹿死誰手。」

用法說明:

【語義說明】比喻互相競爭,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。【使用類別】用在「勝負難料」的表述上。【例  句】<01>這兩人棋力相當,究竟鹿死誰手,現在還很難說。<02>雙方勢均力敵,究竟鹿死誰手,目前還很難估計。<03>兩校的球隊勢均力敵,究竟鹿死誰手,大家都在猜測。<04>這場比賽競爭激烈,究竟鹿死誰手,要到最後才能分曉。<05>今年端午龍舟競賽,競爭非常激烈,到底鹿死誰手,現在還無法預測!<06>他們兩人都得過冠軍,這次比賽,真是王見王,不管鹿死誰手,都很有看頭。<07>根據第一、二兩局的分析,這兩支球隊實力相當,究竟鹿死誰手,實在很難預料。